里氏海豚

Grampus griseus   G.Cuvier
   

  2510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体中等大,头钝圆,额隆的前表面有1条浅的纵沟。记录的最大体长雄性为3.83 m,雌性为3.66 m。体重有达400 k的记录,最大体重可能近500 kg。新月形的呼吸孔凹缘向前。背鳍前方的身体前部特别粗壮,向后迅速变细至尾柄。尾叶宽。背鳍高而位居体中部。鳍肢长而镰刀状。体色随着成长而改变。年幼仔豚体呈闪光的金属灰色或背面为浅黄褐色,腹面呈乳白色。嘴吻部淡赭黄色。在两鳍肢间的腹面有白色的锚
状斑。仔豚先变成银灰色,继而变暗至近黑色,腹面仍保留白色斑。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头、腹和胁部的颜色变浅。在较老的里氏海豚,有1条狭窄的白色唇线,其腹侧是黑色或暗灰的边。里氏海豚身上的交错的疤痕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这些疤痕主要分布在背面和侧面,根据疤的宽度和疤与疤之间的距离推测它们主要是同种个体的牙咬所致。白色的环形疤数量较少,推测是圆日类、头足类和达摩鲨 Isistius 咬伤或寄生物和
微生物感染所致。体色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浅和疤的逐年积累使有些老年个体成为纯白色。
头骨的吻突在眶前凹之前最宽,向前端渐窄。吻突部的前颌骨宽而略圆。两翼骨相接。下颌联合短。上颌无齿,仅在下颌前部有2~7对齿,通常为3~4对。成体的部分或全部齿可能磨短或消失。
椎式:C7,T12~13,L18~19,Ca30~31=68~69.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里氏海豚身体前部特别粗壮,向后迅速变细至尾柄;头钝而无明显的喙,在额隆前面有1个垂直的纵沟。鳍肢长而尖,并向后弯曲。背鳍高而镰刀形。在海里,最好的鉴别特征是它的体色和体表的疤痕,成体从暗灰色到几乎白色,通常布满疤痕、点斑和斑块。胸部有1个带白色的锚状斑。

生物学

它们栖息在南纬60°与北纬60°之间表面水温在15~20°C之间的区域,
在水温10°C以下的海域很少发现。喜大洋和大陆坡的深水海域,常在约400~1000 m深的陡峭大陆架边缘处生活。常为小至中等大小的群体,典型的群由10~50头组成,曾报道多达4000头豚的大群。1996年6月至1997年7月在台湾省花莲沿岸的考察中,平均每个群有23.2头(Yang et al.,1999)。里氏海豚常与鲸类的其他种混合在一起活动,在花莲沿岸2次观察到在里氏海豚群(约30~50头)中有约5~10头瓶鼻海豚。
它与瓶鼻海豚间在饲养下的及野外的杂种都已有报道。里氏海豚通常只是缓慢地出水呼吸,有时它们精力充沛地跃水或豚跃,并偶尔有滑水、探头、尾叶拍水、尾叶举起潜水等行为。
采自西北太平洋的里氏海豚雄性达到性成熟的平均体长为2.86 m(Kasuya,1895),采自西太平洋的里氏海豚雌性达到性成熟的平均体长为2.77 m(Kasuya andIzumizawa,1981)。新生仔豚体长1.10 m(Mizue and Yoshida,1962)至1.50 m(Toмилин,1957)。根据牙齿的生长层组(GLGs),1头体长2.86 m的雄性有29年以
上(Kruse,1989),1头体长2.77 m的雌性有16年以上(Ross,1984)。
里氏海豚摄食浅海的和大洋的各种头足类,偶食底栖性头足类。其体表的一些环形疤可能是被乌贼类咬破所致。
在搁浅和饲养的里氏海豚发现有绦虫类的海豚叶槽绦虫 Phyllobothrium delphini、四孔绦虫 Tetrabothrius,线虫类的粗尾线虫 Crassicauda、小狭尾线虫 Stenurus minor和吸虫类的鼻居吸虫 Nasitrema 等寄生;体外寄生物有海豚等鲸虱 Isocyamus delphinii。
另有偏利共生物指球泊来藤壶 Xenobalanus globicipitis 的记录。
在一些海区的里氏海豚盗食被延绳钓渔业钓到的鱼,导致对里氏海豚的故意射杀。在斯里兰卡和另一些地区,有小规模的捕鲸业捕杀少量里氏海豚。在中国海域的里氏海豚有时搁浅或被误捕,1986年和1988年分别有4头和1头在香港搁浅(Parsons,1998),1988年11月有1头在福建东山附近被刺网误捕(杨光等,2000)。在《2000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中:里氏海豚被列为资料不足(DD)等级。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黄海:辽宁(大连),东海:浙江(洞头)、福建(莆田、东山)、台湾(基隆、台北、台南、屏东、高雄、东港)、台湾东岸海区(苏澳、花莲、台东),南海:广东(雷州)、香港。